入伏后傍晚的CITY WALK,避開太陽余暉的炙烤,是很多人納涼的不二選擇。每天晚上7點半,同仁堂科技公司位于趙公口橋南側的廠區外墻上,便會準時亮起一溜由51個燈箱組成的燈帶。
“燈帶不僅能照明,還能了解同仁堂的歷史和產品知識。”路過此地居民說。
經過提升改造后,這條近兩百米的中醫藥文化墻煥新亮相,成為居民了解中醫藥文化的便捷窗口。
既是經濟實體,又是文化載體,同仁堂歷來重視文化的力量。“兩個必不敢”、“同修仁德 濟世養生”、“但愿世間人無病,哪怕架上藥生塵”等均是經過提煉、久負盛名的文化理念。早在十幾年前,同仁堂科技公司便與屬地街道合作,打造了中醫藥文化墻。這道墻見證了同仁堂科技公司從南三環邊上的制藥廠成長為集產、供、銷于一體的現代化中醫藥產業集團的歷程,也是企業踐行傳播中醫藥文化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。
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同仁堂品牌與品種,傳播中醫藥文化,提升展示效果,同仁堂科技公司在東鐵匠營街角公園景觀提升工程的統一規劃下,對原有的中醫藥文化墻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,對展陳方式進行重新設計。
“煥新”后的中醫藥文化墻,新增了同仁堂集團以及同仁堂科技公司近年來改革發展亮點展示,除了文字和圖片,觀眾還可通過二維碼,瀏覽企業官網、官微,觀看企業宣傳片。
在文化展示板塊,“同仁堂西黃丸傳統制作技藝”、“同仁堂阿膠傳統制作技藝”、“同仁堂微丸傳統制作技藝”的歷史淵源、工藝特點也一一上墻。“一塊驢皮要經過90天、20道工序才能變成阿膠。” “一粒西黃丸才有綠豆那么大,還得包含十幾種藥材,過去全靠師傅一點點搖出來。”行人被同仁堂藥匠們的精湛技藝所吸引,駐足觀看,連連贊嘆。
不管是同仁堂制藥技藝,還是“非遺”文化,最終都要以產品的形式呈現。安宮牛黃丸、六味地黃丸、永盛合阿膠、生脈飲、加味逍遙丸、愈風寧心片、壯腰健腎丸……24個知名的同仁堂大品種和適應癥悉數亮相。
隨著燈光亮起來的,還有大家對產品的好奇心,一場場發生在居民之間的、隨機的用藥知識問答就在街邊展開。
“安宮牛黃丸治療熱閉之癥,神昏譫語,聽說很多人去年感染新冠高燒,就是吃了安宮牛黃丸,高熱才退下去。”
“安宮牛黃丸治療的是熱閉之癥,不適用于寒閉之癥,不能亂吃,必須遵醫囑服用。”
“感冒清熱顆粒也在這兒呢。我們家里老備著兩包,大人孩子感冒了,就熱熱地沖一杯。”
“我還聽說一個服用小竅門,最好別用100℃的開水沖服,會讓藥品中的有效成分揮發,降低藥效,一般用60℃左右的溫開水沖服就可以了。”
很多住在企業周邊的老職工,也前來參觀更新后的中醫藥文化墻,“看到公司發展得這么好,我是打心底里高興,希望同仁堂繼續努力,再創佳績!”
據了解,同仁堂科技公司將根據企業改革發展近況與節氣養生特點,動態更新中醫藥文化墻內容,并適時與街道舉辦中醫藥文化進社區等活動,為市民提供更好、更全面的體驗。